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亚新苹果版下载 > 新闻动态 > 杨凝式《神仙起居法》:静心临帖养生之妙法


杨凝式《神仙起居法》:静心临帖养生之妙法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8:42    点击次数:54

图片

释文:神仙起居法。行住坐卧处,手摩胁与肚。心腹通快时,两手肠下踞。踞之彻膀腰,背拳摩肾部。才觉力倦来,即使家人助。行之不厌频,昼夜无穷数。岁久积功成,渐入神仙路。乾祐元年冬残腊暮,华(阳)焦上人尊师处传,杨凝式。神仙起居法。

神仙的起居养生方法是这样的:无论行走、站立、坐着还是躺着的时候,都要用手按摩两胁和肚子。等心胸和腹部觉得通畅舒适了,就用两只手顺着肠子向下按揉。按揉时要让力道渗透到肩膀和腰部,再用拳头背面按摩肾脏部位。如果感觉到体力不支,就请家人帮忙协助。这种方法要坚持勤做,不分白天黑夜,次数越多越好。长年累月积累功效,就能渐渐走上像神仙一样健康长寿的道路。

乾祐元年冬末腊月的傍晚,从华阳焦上人尊师那里传得此诀,杨凝式记。

图片

基于杨凝式所传《神仙起居法》核心要义,结合道家“顺时养气、动静结合”理念,梳理出可直接践行的养生方法如下:

核心原则

1)不拘时地:行走、站立、坐着、躺着等日常任何状态下均可练习,无需固定场地。

2)贵在坚持:强调“行之不厌频,昼夜无穷数”,以高频次、长期坚持积累功效。

3)循序渐进:发力和力度以自身舒适为度,体力不足时可借助外力协助。

具体步骤

1. 基础按摩:摩胁与肚(日常随时可做)

动作:双手掌心贴住两侧肋骨下方(胁部),顺时针或逆时针打圈按摩,逐渐向下移至腹部(肚脐周围),持续3-5分钟。

要点:力度适中,以腹部微微发热、无压迫感为宜;呼吸自然,按摩时可配合缓慢深呼吸(吸气时腹部鼓起,呼气时收紧)。

功效:疏通心腹气机,促进肠胃蠕动,改善消化功能。

2. 深化疏通:肠下按揉(心腹通快后进行)

动作:双手交叠(左手在下或右手在下均可,依个人习惯),从肚脐下方开始,顺着肠道走向(大致从左下腹→右下腹)向下缓慢按揉,力度渗透至深层,带动腰部和肩膀轻微发力。

要点:按揉时身体可稍前倾,让力道“彻膀腰”,即肩膀和腰部随动作自然舒展;每次按揉10-15次循环。

功效:疏通下焦气机,缓解腰部酸痛,促进代谢。

3. 养肾固元:背拳摩肾部(每日1-2次,睡前更佳)

动作:双手握拳,用拳背(或掌根)贴住后腰两侧肾区(腰部脊柱两侧凹陷处),上下或打圈摩擦,直至肾区发热。

要点:摩擦时可配合腰部轻微转动,让拳背充分贴合肾部;若自行发力困难,可请家人用手掌代劳按摩肾区。

功效:滋补肾气,强腰固肾,改善腰膝酸软、疲劳乏力。

4. 借力辅助:家人协助(力倦时使用)

场景:当练习过程中感到体力不支、动作无法到位时,可请家人协助完成按摩或按揉动作。

方式:家人可双手轻按练习者胁部、腹部或肾区,以轻柔推揉为主,帮助延续气血循环。

书法

图片

图片

每行的字轴线左右摆动、挪让,字与字之间或左欹、或右侧、或中正,上下之间互相支撑、互相牵制,形成了一种错落有致的布局,如“踞之彻膀腰,背拳摩肾部”一行,字的大小、欹正变化丰富,却又整体和谐。

行间字距颇疏,布局开阔,给人以疏朗空灵之感,使作品具有一种通透的气息,同时也凸显了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,如“行住坐卧处,手摩胁与肚”一行,字距拉开,却气脉贯通。

整体布局看似欹侧险劲,但又能在变化中保持平衡,达到了险中求正的艺术效果,体现了杨凝式高超的章法驾驭能力,如“才觉力倦来,即使家人助”一行,字的形态和位置都有一定的倾斜和摆动,但整行却给人一种稳定之感。

历代临习者中,董其昌所临最有仙气。

图片

我们对比看,能看出其中的细节差别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董其昌这次算是实临,还是比较接近原贴的。

康熙王朝时期的王澍临有《神仙起居法》。

图片

图片

 相比于董其昌得临写,更接近原贴。

图片

近代高二适也临有《神仙起居法》。相比之下,气息就弱了很多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用笔融合了方圆两种笔法,既有圆润流畅之处,展现出柔和婉转的态势;又有方笔的刚劲果断,使笔画更具力度和质感,如“行”“住”等字,方圆结合,刚柔并济。

笔画的起笔、行笔和收笔都有明显的顿挫,在转折处也交代得十分清楚,增强了笔画的节奏感和表现力,如“通”“快”等字,通过顿挫使笔画富有变化,避免了单调和平直。

以藏锋为主,露锋不多,藏锋使笔画显得含蓄内敛,而偶尔出现的露锋则起到了提神醒目的作用,如“处”“手”等字,露锋与藏锋相互穿插,使书法更具韵味。

运用浓淡相间的墨法,时有枯笔飞白出现,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,如“力倦”“家人助”等字,墨色的变化使作品更富有生动性和节奏感。

图片

沈尹默临

《神仙起居法》的养生之道,恰如临帖的进阶之路,核心皆在“勤行积累、由表及里”。

养生始于“行住坐卧处,手摩胁与肚”,临帖亦需立足日常,于提笔落笔间反复摩挲碑帖字形。初学时圈点勾画如按摩胁肚,需在横平竖直中熟悉笔性,让手与心渐通,正如“心腹通快”方能深入。

继而“肠下踞”需力道彻膀腰,临帖亦要由字形皮毛深入结构肌理,以腕力带笔力,使笔画间的呼应如气血贯通,不滞于表。“背拳摩肾部”对应临帖中对章法气韵的揣摩,需凝神聚力于字间关系,如养肾气般涵养笔势神采。

遇“力倦”求协助,临帖困顿处可借师友点拨、碑论注解解惑;“行之不厌频”则是临帖要诀,朝夕不辍方能让笔法烂熟于心。

养生“岁久积功成”,临帖亦需以日月积累让法度内化为直觉,终至“渐入神仙路”般自如创作之境,此乃工夫与心性共修的真谛。

这个帖子,值得好好临习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传统丧葬流程
下一篇:通达信妖股之神主图、副图及选股指标源码